一大早,天色都還未亮,經過一趟火車之旅的我們一路翻山越嶺,走過許多蜿蜒小道總算來到此行最主要目的——馬丘比丘。
▲馬丘比丘後面的高山能看作一張印加人的臉。
馬丘比丘處於八面環山的天然屏障,從外頭完全瞧不見藏在裡頭這座天空之城,作為雨林及安地斯兩種氣候的交會之處,它擁有豐富生態,多種功能藥草使古印加人不懼病痛、活力充沛的鳥兒諸如石肌(傘冠鳥)翱翔於天,為嶄新的每一日天上喧鬧。
馬丘比丘有古老山丘之意,由第九任印加王親自選址、主持修建,主要用於高階層祭祀,且為東南西北方互相交流學習之地,對於印加人而言經濟發展並非最要,他們更加注重「互助」,無論於精神上、肉身抑或醫療等,這才是他們真正可貴的財產,因此只要其他國度肯歸順,他們都會無私地分享最優異的技術(這也告訴我們好人不長命……)。
馬丘比丘一開始被發現時,整個覆蓋於樹枝草葉下像是時空膠囊一般,1533年西班牙人入侵庫斯科,信使立馬趕來通知(印加人走路很快,據說一天便走到了),馬丘比丘在快要完工的狀態下遺棄。
▲房屋頂部以羊駝毛混稻草覆蓋。
▲祭祀臺,貢品:羊駝。
▲山中小隘口——太陽門(太小,其實我自己現在看也找不到在哪了,說不準連圖片都放錯)。
非常艱困的徒步路線進入馬丘比丘的地方,為的是讓大家感受步行已久,一座美麗的天空之城便在群山與樹林間乍現的驚喜,我完全可以想像。
如此壯闊的城市究竟是如何搭成?從前說法眾說紛紜,甚至有人提出與外星人有關,不過目前已經證實是印記人就地取材,在沒有高科技、機械輔助下手工建造,我們無法計量當時的印加人有多麽聰明,看向今日,導遊的話不自覺浮現:「可見西班牙血統有多骯髒,把這麼聰明的人變那麼笨。」
▲儲藏室。
印加房子是沒有門的(只有農業區有),因為他們秉持「不偷不騙不懶」(現在則是又搶又騙又懶⋯⋯)的信念,因此沒有設守衛。
他們有完整的社會系統,生活、祭祀、農業分區也很鮮明,我們可以看見建築物裡頭並沒有修建廁所,這是由於印加人不食用肉類,他們的糞便很乾淨所以是以隨處解放解決的。
世界62%植物物種由印加人繁育,對人類貢獻即大。
▲舊渠道。
馬丘比丘被烏魯班巴河環繞,城中有修建許多小渠,印加人不飲用死水,所以我們看不到儲水槽。
▲古柯葉有提神功用,我們的司機也時常透過咀嚼葉片來維持精神。
▲三窗神殿,祭祀天神、地上生靈、地下亡魂,印加建築只要見到三為主的建設都與祭祀相關。
▲祭祀造物主的神殿。
▲指南針,非常精準,以南十字星為軸。
▲印加梯田,這些山壁都是直上直下的,古印加智慧著實令人大開眼界,我們上來的石梯也很陡峭,不過印加人腳力很好,能夠輕鬆在這些幾乎垂直的地方上下。
p.s.我在走內部的樓梯時還被同團的阿伯一個毫不在意的推了一把,往左邊看去只差不到一步距離就是像上圖的懸崖,阿伯,有那麼急嗎⋯⋯(那時候沒想什麼,回來跟老媽不經意提到才覺得真的很TM危險欸QAQ)
▲日晷。
自從某廣告(記得是可口可樂?)拍攝時不小心把它撞掉一個小角後不再開放遊客跨進去觸摸等,以前還能看見日本人手牽手圍著日晷感受它豐沛的能量呢。
馬丘比丘隨便拍▼
▲忘記哪一任總統的直升機撞掉下來的,在祕魯總是能看見這種既好笑又想哭的事情啊。
▲當年印加人的聖石,和後面山頭輪廓是相符的。
▲這間房子沒有屋頂,用以觀日,但是太陽是神聖不可直視的,所以他們利用這樣的小水盆觀察太陽在水中的倒影,也能削弱陽光不至於刺眼。(工作人員每過一段時間都要來加水,不是蒸發掉而是羊駝會來偷喝)
▲梯田。
▲生於古蹟中的樹木(啊嘶)。
▲房屋間接合用之孔與栓子。
▲老鷹殿(拍不出完整的不然很漂亮)。
秘魯路上常見到流浪狗徘徊,不過沒有人會去驅趕牠們,印加傳言人死後無法視物,當靈魂來到地府必須穿過一條流成血的河,這時候便由狗(特別是黑的)來帶你渡過,上到地面,換成羊駝引領通過烏魯班巴河,再由老鷹帶著飛越天上銀河,如果沒有牠們的帶領魂魄可能會被山裡的鬼魂勾走,導致無法轉世(被替代),所以秘魯人在登山時會唱歌、發出聲音以證明自己存在,驅趕鬼魂。
▲樓中樓。
▲離開前的最後一拍,可惜遊客眾多工作人員不斷催促加快腳程,無法細細品味馬丘比丘的宏偉。
馬丘比丘不能修索道,否則世界文化遺產的頭銜會被取消,我們上山下山都必須由巴士代步壓過蜿蜒的險峻山路,每一次會車都令人心驚膽顫。
馬丘比丘是唯一在印加被西班牙入侵後還完好無損的遺產,不過目前出土的文物與木乃伊大多保存美國,以秘魯政府管理不周之名義代為保管,雖然是事實,不過也像是從前被西班牙掠奪的秘魯,如今遭受美國掠奪。
回程的火車很有趣,有服裝秀供乘客購買,下車後看每個車廂都大包小包,看樣子大家十分捧場、銷量不錯。
▲晚餐時民俗音樂舞蹈表演。
今天多為拉車行程,中途停靠的私房景點,一個小小的廣場。
▲烏魯班巴河源頭,一想到它會一路流經亞馬遜進入大西洋便覺得十分壯觀,大自然的美實在相當霸道。
度過長時間拉車,我們來到的的喀喀湖,橫跨秘魯及玻利維亞,湖總面積高達四分之一個臺灣,過去航運興盛,不過目前已被其他運輸方式取代。
▲飄於的的喀喀湖上的浮島,全是人工建造的小島。
▲島嶼製作小模型。
居民會於雨季淤泥浮上湖面時將其切塊(通常5x10公尺),而後泥上新鮮的蘆葦會繼續把土緊實,居民再以尼繩(以前用蘆葦但易爛)讓土彼此連結,若不栓在一起可能一覺醒來便飄進玻利維亞國境。
接著於土上覆蓋八九層左右的蘆葦草,一豎一橫排列,每棟房子底下也會另外加鋪一層,如果要生火煮飯底下得先擺上一塊石頭才得以進行。
製作流程示意▼
▲當地居民,相當好客且純樸。
▲特色船隻,蘆葦編織,此為遊客專用。
拍照的時候有個小弟弟熱情地蹭過來和我們每個人一起入鏡,很可愛的點是他會用頭蹭著一同拍照的人來表達他的喜悅與喜歡,語言不通的情況下,這樣的表達方式格外純真原始。
島嶼地面很柔軟,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晃動。
▲炊煮用具。
▲房內。
▲浮島俯瞰。
如果島與島間發生爭吵,他們會切斷連結彼此的繩索,將對方的島推開。
--《殘月的廢物日記:祕魯遊記》2017/07/24